产学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体制研究

2017-07-13 08:56:08 limu 63

产学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体制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阶段,全社会日益关注科技创新。我国多次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组织方式,将三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共同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的结合实际上是知识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的高低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仅仅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堆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的网络体系,使各种创新要素能够在网络中有机合作、协调发展。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关键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各要素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世界独树一帜的区域创业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近年来,我国政府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了大量工作,但成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成体系,各自为营、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导致国家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导致我国的创新技术不能够快速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独特的、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是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效互动。产、学、研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这三者之间的结合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绩效。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二、国内外产学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制比较分析

1.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与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在全国推广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初次尝试。在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要同实际相一致。195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实习指导委员会,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工厂和企业的实习,当年有近6千人下厂实习。同年6月,批准通过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更进一步规定要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并把在工厂实习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顺利实施,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并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召开了两次论坛峰会。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成立,确立了我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不断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2.国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析,会发现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其国家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国家。美国的产学研合作发展己经在全世界具有领先优势,美国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日本资源相对匮乏,但是日本科技水平在全球领先。许多科技产品在全世界受到广泛欢迎和关注。日本科技的领先离不开其产学研的高效结合,研究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对我国产学研的合作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河南省产学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制重要性分析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体,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并延及周边地区,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自古以来,河南就被史学家称为“居天下之中”的处所,是进出西北六省之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枢纽以及重要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的枢纽。但在我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原地区由于不沿海、不沿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1%,与全国存在着明显差距。

     中原经济区的建立是对经济发展格局的重新塑造、重新定位,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原定则中部定,中部定则天下定;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天下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河南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杨瑞龙先生指出:“现在中国到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未来十年可能是中国资源大流转的时期。中原经济区就处在这么节点上,它的提出和建设,是有内在必然性的,中原经济区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要想使中原经济区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高等教育配合经济发展,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四、产学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制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1)科技咨询,高校科技人员为地方、企业在技术难题、管理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2)委托科研,企业将技术难题或有前景的研发项目委托高校研究;(3)技术成果授权或转让,高校把技术成果通过授权或转让的形式转移给企业,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4)技术参股,高校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投资,参与企业经营与决策;(5)开展合作研究,企业与大学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技术研发;(6)共建研发平台,高校依托现有资源,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中试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7)人员互动交流,高校和政府、企业安排人员到对方单位兼职、挂职,建立良性的双向互动交流;(8)共建大学科技园,高校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成果孵化、推广转化和科技中介服务;(9)创办高技术企业,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技术成果,创办高技术企业,开展创新创业;(10)全面合作,高校与地方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技术研发等。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特色,进一步拓展高校产学研合作空间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工作,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高校、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高校应当紧密围绕学科和科技特色,走立体产学研合作之路。

2.完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实力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学科、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瞄准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促进“强强联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和科研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依托高校产学研平台,进一步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优势,依托高校已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强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同时结合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合作环境,强大高校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4.健全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进一步完善高校关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师生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鼓励广大师生依托产学研基地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人员职务晋升制度和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开展技术转移、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激励机制,以及高校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管理办法,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5.进一步建立产学研合作各方牢固有效的信任机制和利益机制

     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考核,将成果能否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形成市场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一切以地方和企业满意为目标,将产学研合作成效作为个人和学院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各方牢固有效的信任机制和利益机制,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立木科评

  广西立木科技成果评价有限公司是广西区内首家成立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构,是一家致力于集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融资、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

MORE

联系我们

  • 南宁市 青秀区 金湖广场 民族大道92-1号 新城国际18楼
  • 0771-2100299
  • gxlimu@126.com
  • www.gxlimu.com